❈起源与制度❈

国际象棋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最初形态为恰图兰卡,包含步兵、骑土、大象和战车四个兵种。后传人波斯,误读为“恰特兰格”、再由阿拉伯人传播至欧洲,逐渐演变成现代国际象棋。规则和棋子走法经过多次演变,至15世纪末形成现今制度。

根据国际象棋现今的制度,其棋盘为8×8的黑白相间格子,共有64个格子。棋盘上有32个棋子,双方各16个,包括1个国王、1个皇后、2个车、2个马、2个象和8个兵。棋子各有移动规则,目标是将对方的国王置于“将死”状态。

陆沉:“没错,国际象棋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悠久。”

❈起步与发展❈

1956年:国际象棋在中国被列为正式体育竞赛项目。

1978年:中国正式派队参加国际象棋世界奥林匹克团体赛。

1991年:谢军成为首位加冕世界棋后的中国棋手。

1998年:中国国际象棋女队获得女子团体世界冠军。

2014年:中国国际象棋队男队获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成为奥赛历史上首支获得男子团队世界冠军的亚洲代表队。

2023年:丁立人成为首位加冕世界棋王头衔的中国男棋手。至此,中国完成了全面登顶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头衔的伟业。

陆沉:“从起步到登顶,中国国际象棋经历数十年沉淀,终于厚积薄发,辛勤的积累引来了收货的喜悦。”

❈术语❈

将死:也简称杀,指象棋类游戏中,一方的王或帅、将等重要棋子被对方将军且无法逃脱,导致游戏结束,对方获胜。“checkmate”这个词是由阿拉伯语“shah-mat”演变而来,其中”shah”意为“王”、”mat”意为“杀”或“死”,因此字面意思即为“杀死王”。

后翼弃兵:是国际象棋开局中的一种策略,在这种开局中,白方通过牺牲后翼的一个兵来获得棋盘中心的控制权和快速出子的优势。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开局方式,旨在通过牺牲物质来换取时间和位置。

亡命狂徒:指的是一种极端激进的战术风格,通常涉及用极少的棋子(如一个或两个)进行高风险的攻击。在棋局中,采取这一策略的玩家可能会牺牲物质(棋子)以获得攻势或制造对手的混乱,这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玩法。

陆沉:“每个棋手都有独特的战术风格……想知道我的风格?只
用语言似乎很难概括,不如来和我对弈一次,以身入局,才更能见分晓。”

❈文化特质❈

全球有200多种棋,其中,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文化传播力、社会影响力突出。而它们所共同蕴含着的,是棋的文化特质。

一方水土养一方棋:象棋和国际象棋外表不同,但走法、规则和原理有相似处。从棋盘、棋子位置和行动轨迹等看,中西方对战场、部队、文化品格认知不同。象棋体现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国际象棋倡导任务优先和个人英雄主义。

棋子里的时代印记:棋文化融入不同民族文化。象棋反映古代循规守矩秩序和多元矛盾,如将帅护卫体现皇家尊严、炮走法变化体现应变智慧;国际象棋显露结果效能评判标准,如王自由行动,兵可升变,马无约束,展现不同价值和行动逻辑。

陆沉:“竞技交锋、策略博弈……其实,国际象棋远不止于此。它是人类智慧与野望的凝结,更是默默承载着1500年文明、见证了人类历史文化演变的活化石。”

您无法复制此页面的内容

★★★★★

高低节律

物品详情

把回忆做成永生花,永不凋谢,永不背拂。

专属记忆

尝试着在打字机上打出“I LOVE U”,打完后才发现陆沉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我的身后,微笑地看着我。